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大牛配资
专题:经济学家激辩“10万亿大刺激”
7月3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南土国际金融政策圆桌会第3期,也是稳定币问题系列讨论的第2场,主题为“跨学科视野下的稳定币问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许多奇从法律角度概述了稳定币的全球监管现状。
许多奇指出,稳定币是锚定法币、通过抵押或算法维持币值稳定的数字资产。其法律属性模糊,既非法定货币,也难以完全归入证券、信托或电子支付工具等传统范畴,不同类型差异显著,易引发监管真空与套利风险。2023年 USDC因硅谷银行事件短暂脱锚,凸显其跨法币与数字资产的双重属性带来的风险传导效应。
她表示,当前全球主要法域正在加速立法,但监管体系对稳定币的适配性仍然不足。美国推动GEIUS法案,试图将稳定币发行纳入美联储监管;欧盟通过《加密资产市场管理条例》(MiCA),建立统一执照与跨区域监管机制;中国香港于2025年5月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中国内地从2013年起政策逐步趋严,但尚未形成系统性回应。
许多奇强调,稳定币全球监管正在形成三方面趋势:同质同监管、技术中性与功能穿透、跨境协调与法币竞争。我国应当依托“一带一路”、高端制造等场景提升人民币计价能力,进一步加强金融话语权。
以下为许多奇发言全文(已经发言人审定):
今天我想简要谈谈稳定币的法律本质与监管问题,以及其在现有监管体系下面临的困境。
稳定币的发展始于2014 年,正如刚才韩老师展示的图表中所呈现的历程。这一年有两个关键事件:中国推出法定数字货币,稳定币也开始出现(当然,比特币早在2009年就已诞生)。我从 2018 年开始关注稳定币,2019 年曾在《探索与争鸣》撰写文章,探讨过Facebook的Libra——这是典型的稳定币案例。当时美国因其抵押资产与美元关联性不足而持反对态度,不断要求提升美元资产的价值。
稳定币的定义可抽象概括为:维持币值稳定的数字资产大牛配资,其价值锚定于美元、欧元、港币等特定法币资产,通过抵押担保或算法调节机制实现稳定。但是这一界定还需要从法律视角更精准表述。
稳定币的出现必然会打破传统货币体系对支付、计价、清算功能的垄断,在支付系统、数字资产交易、跨境结算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与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存在适配性难题。
在法律属性方面,稳定币既非法定货币,也难以完全归入传统货币范畴。有观点认为稳定币属于证券、信托,或本质是电子支付工具、货币基金等。但 USDT、USDC、DAI等不同类型的稳定币差异显著,法律属性需分类界定。稳定币的异质性,导致其法律归类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法律一定要明确它的本质,才能精准监管。一旦混为一谈,极易导致监管真空和套利。
更复杂的是,稳定币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操纵风险,甚至严重的脱锚风险,且具有极强的跨境外溢性。以2023年USDC在硅谷银行事件中短暂脱锚为例,该事件源于美国银行系统问题,却在数小时内波及多家交易平台及数百万投资者,凸显其跨法币与数字资产的双重属性带来的风险传导效应。因此,稳定币监管不仅是法律归属问题,更涉及国家安全与跨境管控。
实际上,稳定币在虚拟货币中的占比不足8%-10%。我在与相关行业人士打交道时发现,即便是做虚拟货币行业新闻播报的人,到后来也萌生发币的念头。我越来越感到,部分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市场参与者对发币存在过度投机心理,意图追求数十倍甚至上千倍收益。
当前世界主要大国都在推动稳定币的合法化,引发广泛的关注。我国选择以香港为试验场,推动传统机构参与,部分银行已经关注到这一机遇。关于稳定币监管,我国大陆目前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性回应。从2013年到2021年,人民银行政策逐步趋严,这与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等国际组织的反洗钱要求相关,说明我国也在规则制定中争取话语权。近期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官员将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发展并列提及,这释放出态度转变的微妙信号,不过具体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国际监管实践方面:
第一,美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联邦立法框架,但财政部、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联储等机构已启动监管实践。以GEIUS法案为例,该法案试图将稳定币发行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要求1:1挂钩法币、强调信息披露与反洗钱审查、建立稳定币风险评级系统等,其推动与美债到期压力、美联储政策博弈等因素相关,旨在借助区块链技术重塑美元霸权。尽管目前法案未完全通过,但说明美国已经在方向上认识到稳定币系统的重要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稳定币可以帮助美国重塑区块链条件下的美元霸权体系。这其实就是让各个机构换一种方式买美债,同时不危及到美联储的地位。
第二,欧盟立法较为超前。欧盟偏重于统一市场,并制定高标准,因为欧盟场景不多,又偏保守。2023年欧盟通过的《加密资产市场管理条例》(MiCA)是全球首部统一规范稳定币与加密货币的地区性法规,要求发行机构获取欧盟成员国监管机构颁发的统一执照,严格披露储备资产、资本金与审计信息,并通过“监管护照”制度实现跨区域监管,兼具严格性与灵活性。同时MiCA还赋予域外管辖权,如果非欧盟国家机构的头寸涉及欧盟机构,该法还能实施域外管辖。
第三,中国香港于2025年5月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建立与法币挂钩的稳定币许可发行制度,计划于8月1日施行。京东、蚂蚁数科等机构已筹备参与,但其定位仍是试验场,受限于“三元悖论”,资本流动自由度需让位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短期内发行规模仍旧将保持谨慎。
目前至少能观察到的是,当前全球稳定币监管已形成三方面趋势:
第一,同质同监管原则。比如按功能(如支付工具、基金份额等)而非主体实施监管,避免监管套利,我国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借助香港普通法体系进行测试,因成文法体系下司法自由裁量权有限,难以直接验证。
当前,稳定币牵涉的仍然是法币竞争。币圈的狂欢可以理解,因为利益庞大,但这显著推高了金融危机的风险性。币圈认为,稳定币至少在多年内是很有投机或投资价值的。但其中情况复杂。
第二,当前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普遍强调技术中性和功能穿透的原则,推动监管框架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
不管是区块链、供应链,还是联盟链等等,都在不断试图表明其技术是中立的,但实际上技术最终还是要达到某个目的。不管是什么技术,最有兴趣的往往都是支付公司。
我国为什么要在香港做试验?场景丰富度和货币可接受度是关键。金融游戏的本质是法币竞争。美国发展稳定币可以推动稳定币的玩家去买美债,不止是要主要国家去买,还要促使中小国家也去买。我国需要抓住机会,增加使用场景,依托“一带一路”、深入高端制造,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计价能力。
第三,顺应高度跨境性和全球市场融合的趋势。在稳定币问题上,我国要构建基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跨境协调机制,找到更多朋友,提升话语权。
有个奇葩的现象,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短期利益,竟然也去“发币”,这可能与两党相争激烈、他应允了币圈的条件有关,同时也把美联储拉下了水。我国应当把握时机,构建基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跨境协调机制,提升人民币的竞争力,加强金融话语权建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朱赫楠 大牛配资
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