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年龄人口是中国人力、人才资源潜力最具代表性人群。通过对1953年至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富鑫中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与占比优势显著,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必须持续推动劳动年龄人口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基础。
维持人口规模优势,夯实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数量基础
维持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优势,是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出发点。迄今为止,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依旧十分丰富。不过,若生育率依旧长期处于低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可能随之消失。为此,应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释放未被满足的生育需求;在现有育儿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对育儿家庭提供所得税减免或其他形式的税收优惠,并为多子女家庭提供优先购房资格或租金补贴。
以社区为中心,不断完善儿童保育服务网络。以机构运作、菜单式服务、喘息式服务等模式,加强对家庭育儿的全方位支持,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可选择、多样化的幼育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具体需求,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
积极宣传婚姻、生育和家庭的多重价值和重要意义,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多种渠道,营造积极的婚育友好私人环境与公共空间。加强对青年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正面引导,鼓励他们适龄结婚、适时生育、适度生育。有效且全面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富鑫中证,解除育儿者(包括母亲和父亲)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后顾之忧。凡此种种,都将有助于提升婚育家庭的私人与社会价值,也有助于“后备人力资源”的充裕。
优化人力资本禀赋,夯实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素质基础
持续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综合素质,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根本点。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继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通过国家层面的健康促进计划,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体检服务,及时发现并干预健康隐患。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减少不健康行为带来的风险。加强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心理健康支持,优化咨询服务网络,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帮助他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坚持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发挥各类教育在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满足各年龄群体的教育需求;优化完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不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有效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改善从业人员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适应能力。
激活各类人口潜力富鑫中证,夯实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结构基础
激活各类劳动年龄人口的活力与潜力,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着力点。当前的劳动年龄人口老化、性别结构失衡、就业结构滞后等问题,尤其是人口自然结构特征具有长期性,不会在短期内自然消失,必须积极予以应对。为此,国家应统筹干预治理,应对结构失衡后果,激活各类人口潜力,夯实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结构基础。
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在短期内不可逆转,但可以通过调整退休年龄制度、丰富培训机制、改变刻板印象等措施缓解结构老化的负效应。2024年开始落地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有助于发掘大龄劳动力(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劳动潜力,提升社会劳动参与率,减少(女性)劳动资源的浪费,有助于应对结构老化带来的资源短缺威胁。建议利用公共宣传活动和法律监督机制,消除对老龄人口的刻板印象,不给大龄劳动力贴上工作效率低、创新能力弱等负面标签,确保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基于年龄的歧视,为大龄劳动者提供符合其年龄和性别特征的就业岗位、持续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并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
性别结构的失衡同样在短期内难以逆转,但目前应做和能做的是:继续大力倡导性别平等,提高全社会对性别平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认识,让出生性别比尽快回归正常。关注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形态继续存在背景下农村女性外流的趋势及其对农村人口性别结构的形塑,同时注重提高农村男性的人力资本和婚姻资源获取竞争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分布基础
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空间布局,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支撑点。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发展步伐、发展效益、发展质量上存在的绝对和相对差距等,引导和推动着人口的空间流动,塑造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地区分布格局。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功能明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夯实人力资源强国转化分布基础的重要举措。
当前,劳动年龄人口依旧向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尤其是东部城市)聚集,该群体的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农村人口迅速减少。在关注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推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之时,也应进一步引领人口的迁移流向。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城镇流动,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吸引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村对流动人口的拉力。
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缩小地区之间的绝对差异,支持中西部地区立足自身定位,开拓特色发展动力源;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励企业投资中西部地区;鼓励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其发展软实力。另一方面,提升区域互联性、执行协同性与规则一致性,增进区域间的交流合作,破除地区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包括人力在内各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激发各区域发展活力。
总之,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心是人力资源质量的跃升,包括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分布等整体维度的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进入劳动年龄区间之人口受教育程度更高,人力资本禀赋明显提升,且在市场经济驱动下,流动人口数量依旧庞大,城镇化发展也将进入后期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理解人力资源发展新特征、应对其新要求、发挥其所长、弥合其所短,以劳动年龄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依旧是重要的现实问题与学理议题。
(作者:杨菊华 闫紫菊富鑫中证,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